探究教学范文_每日速递
探究教学范文第1篇
【关健词】探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建构;转变
(资料图)
一、探究问题设计要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案例1:《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某老师为了得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设计了如下的几个探究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呢?
思考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平行的?
思考3: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思考4: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在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有多少条?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
猜想:综合以上分析,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条件下,同学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该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完这七个问题就用了25分钟,此时的学生被这“七个思考”折磨得筋疲力尽,因问题太多思考时间跨度太大,我坐在教室后面都不知道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什么结论?
“探究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容易出现三个误区:一是问题太多太细,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负担,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疲劳;二是设计时忽视学生的智力水平,徒增学生不需要的“阶梯”;三是问题设计非常圆满,学生的思维被强势的老师通过问题牢牢绑架,老师用自己单一的思维困住学生的思维。“探究式教学”探究过程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成阶梯式上升,且衔接应该非常自然,非常合理的。我建议本课可以如此设计问题。
思考1:直线与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思考2: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如何将平面内与直线平行的直线区分出来?
教师手拿一支粉笔,让粉笔平行于讲台桌面,然后平行移动粉笔到讲台桌面上,继而让学生思考粉笔在移动过程中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平行于平面的一条直线从平面外平行移动到平面内,移动过程中追踪轨迹形成一个平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顾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然后思考找出平行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启发学生过已知直线构造一个平面与已有平面相交的方法,从而达到探究目的,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分钟,且形象的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非常兴奋。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上,环绕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口可以适当宽泛一些,探究方向也可以迷茫一点,这样的探究才更真实自然。
二、探究问题设计时要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一个缺口
教学案例2: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面积。
学生1: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AB=2,用直线的两点式写出AB所在的直线方程x+y-4=0,求出点C(-1,0)到直线x+y-4=0的距离h=,所以SΔABC=AB?h=5
学生2: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分别求出边长AB、AC、BC,在用余弦定理求出cosA,从而可以得到sinA,再由SΔABC=AB?AC?sinA得出。
前两个学生的代表解法都是我在备课时预先就想到了,也是为体现本节课主题而安排的基础例题,可在教学中因为有些学生选择的边角不一样所以围绕上述两种解法派生出很多的解法,我讲解完后本想收尾,结果有学生举手说:
学生3:在直角坐标系中将三角形补成一个梯形,用梯形的面积减去二个三角形ABC的面积。
然后很多学生七嘴八舌讨论起补形的方法,我打断他们的讨论,想尽快结束这个问题,没想到又有学生站起来说:
学生4:将它补成一个三棱锥,用三棱锥的等体积转化法来求三角形面积。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几个学生围着我讨论如何补三棱锥。
上述课堂案例是“探究式教学”极易出现的情形,问题的入口往往是单一的,但出口却非常宽泛,探究最终指向带有不确定性,但就是这样的教学恰恰极大活跃了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往往能产生老师意想不到的结论,老师千万要克服“害怕出现自己无法掌控的思维局面”的心理,因为课堂我们其实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而不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的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课堂”,教师的作用是引进 “活水”,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我们在课前设计探究问题时应给教学留个缺口,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个可发展空间,这既是一种教育智慧,更是一种更高层次上得艺术。
三、教师要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
学生不是产品,老师无法对他进行加工和改造,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身的觉醒,需要学生自己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这就要求老师能站在学生的心理层面揣摩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学生思维的困惑和痛苦,从而在课堂设计时把课本中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从情理上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推理,意义何在?好在哪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这是其一。其二,数学课堂设计时要从单纯的知识逻辑取向或学生的认知取向二者整合的取向转变,教师在领悟知识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对知识逻辑的适应性,使知识逻辑的序列与学生生成知识的心理序列一一对应,如果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超出了老师的预设,老师要及时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教育的换位思考,此时的教师要克服传统师生间的尊卑思想,不要企图在学生面前充当权威,学生在课堂中需要的是对话和沟通,而不再是权威。所以教师能否顺利实现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探究式教学”真正起到探究作用的关键。
探究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感悟;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水平。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及教学感悟进行探讨。
一、教学反思与感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想到的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再进行反思。这就是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过程。所谓教学感悟就是通过教学实践,对一些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归纳,并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对于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反思,从中就能够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让教师去思考探寻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也就能够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在上课或听别人上课的过程中,只要认真分析,都会受到一定的启示,获得一定的感悟。教师将这种感悟慢慢地积累下,就能够变成经验,最后由经验升华到理论的高度。再来指导教学实践。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弥补自己教学的不足,教学感悟则能够让自己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效率。
二、进行教学反思与感悟的有效途径
(一)在新课标学习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1.是避免走入新课标精神下新误区。从当前新课标实施以后的现象来看,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行为得到了初步改变,如讲解少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多了;合作交流多了,被动接受少了。考试评价更加注重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综合素养的考查,更加注重思想政治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精神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避免防止出现以下几种倾向:神化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张扬自主个性,忽视习惯养成;盲从“独特感受”,缺乏“价值引导”;倾情“随意生成”,忽视“精心预设”;片面创造教材,忽视正确运用;倚重“学科综合”,淡化“学科特点”。
2.是要对有关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深入反思,灵活处理。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更加注重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爱在屋檐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难点: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教材中的理由父母子女关系只倾向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并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这个道理,而是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实际,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有的学生是父母再婚后组合家庭,很多同学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理解。当有的学生不太理解随父母再婚的组合家庭时,老师又通过讲解生活中感人的实例,学生终于明白: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和养育之恩,这种关系是不能够选择,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在钻研教材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上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怎样用好用活教科书》指出:“有了好的教科书,不等于就能搞好教学。实际上,教科书只能是教学的工具,教学的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材的理解、运用和发挥,取决于如何通过教材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就需要反思”:怎样.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要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具体的教学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何.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体系。不能否定,现行的教材都能较好的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里发展顺序而进行编写的。但是,还应该明确,编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发展的规律,而且是从编者视角出发的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规律。因此,教材难于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识和心里发展上的差异。基于这一事实,教学时,思想品德教师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体系。
(三)在教学中进行反思与感悟
教学过程是最值得反思与感悟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地方,笔者对此也深有感悟,并认为:要确保合作探究的实效性,就必须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首先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应该让学生先预习,熟悉政治教材的基本内容,并针对文中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地思考。其次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要求学生应该联系所学的思品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相互启发,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思分组是否科学,是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还是按学生的座位编号前后桌分组。前者有助于学生相互促进,后者便于开展小组活动,不同的分组会有不同的效果。再次是待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之后,还需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因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充分,所以在合作探究交流时,大多学生都能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最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反馈的内容及时进行反思,如果发现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应该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于是属于教师自身出现错误的地方,应该向学生坦诚。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一定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有关教学感悟写下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在不断的积累中,教师的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自身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明显地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反思,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进行总结,在不断的反思与感悟中,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探究,在课标学习、备课和教学后等环节进行反思,及时写下教学中的感悟,从而促使自身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公惠荣.教学反思与教学感悟[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7,04:90-91.
[2]马文杰.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应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2,10:87-89.
探究教学范文第3篇
1.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化学是一门宏观现象后面藏着微观现象的自然科学,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是它的难点;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又非常紧密……以上种种特点为我们中学化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而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各种软件又为我们中学化学课件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化学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有很多优点,其形象直观,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和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其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2.联系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化学课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了解自然,做对社会有责任的人。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在第一次上化学课,我就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布置学生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商标、说明书及现代高科技复合材料等有关信息资料。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全班展示和介绍他们搜集到的有关的实物、资料。学生的展示从食盐、味精、醋到人造革、化纤,从纸、墨、橡皮到涂改液、自动铅笔,从空气、水到土壤、岩石,从矿泉水、果汁到果冻、方便面……学生尽情展示,纷纷参与,表现欲望空前高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点拨、协助、控制作用。又如在讲第八章“生活中的酸、碱、盐”时,可以让学生先在资料寻找出这三种物质的常见的典型代表物、医疗价值、经济价值、社会环保价值,还可以找找与酸、碱、盐有关的生活趣闻、生活故事。在授课时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分析三种物质的相互关系,理解酸、碱、盐三者的转化的条件,最后让学生分析三者能发生互相转化反应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引入某些复分解反应的价值观念,如有医疗价值是用碳酸氢钠等碱性物质来治疗胃酸过多;有经济价值是用廉价的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制昂贵的氢氧化钠;有社会环保价值是用碱性物质吸收工厂排放的酸性气体等。同时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化学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但堂上教学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应及时捕捉有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栏目,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栏目,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笔记,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教材相关资料。例如:让学生查找沼气的主要成分、沼气使用的发展史,比较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的优缺点,查到后向全班公布。实践半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思维和见识更加开阔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化学的发展、联系生产实际的知识及有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习惯,从而缩小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间的距离。我们也将收集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化学资料和最新科研成果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样更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
探究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情感;关爱;德育
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教育要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特别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对学生天性、能力及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的尊重,而是根据时代精神的要求,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尊重和发挥,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基于这一认识,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情感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激发其个性朝正面发展,同时也将成为储备社会生存及与人相处的能力。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地情感和正确的态度,发展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春期的过渡,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但也面对一些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个别学生还会出现自制力差,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况。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方面的有利因素展开教学。教师应在教材的实施中充分注重学生的自助和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探究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材中的感情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后者注重备认知因素方面的课,即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内容的课,而前者要备体验性、表情性方面的课。在备情感性因素方面的课中,牢记一个要点,必须首先使自己被这种情感打动。
1 以“情”施教,赢得信任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学原则体系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既然是“情感教学”,当然要“以情施教”,这条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地情感,以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如何做到以情施教,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达到心理交融,从而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教师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在贯彻这一条原则时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主导情绪状态;应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积极地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的相应情感;教师还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比如教师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时,把荔枝那种“壳如红缯,膜如紫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垂涎欲滴,口水已不知流了多少,这才容易感染学生,赢得信任。
2 以“爱”施教,增强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亲近你、信赖你,“亲其师,则信其道”。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情感教育,才会对你的教育感兴趣,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和引导,才不会产生消极应付的情感教育。实验证明,通过奖赏,行为可能被铭记,但不能通过惩罚来拒接行为。因此,动怒训斥学生,对学生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别人认为的差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为此不仅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问题之后给予“Good!Excellent!”之类的肯定,还应设置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调动“暂时后进生”的积极性,以致不产生“被遗忘的角落”,经常夸“你行,你能行,你一定能行”。这样以来,他们身上那种潜在的动力就会被挖掘出来,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从此树立和提高。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故事”来提醒自己,一定要以一颗平等的爱心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多一点赞扬,多一点肯定,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爱”的目光中健康成长。
3 以“德”施教,陶冶情操
任何一名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都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能力,发挥出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也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教师从情感角度上着眼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组织,使教学内容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其在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可采用心理匹配策略和超出预期策略,使教学内容成为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比如模仿练习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大型团体操“放飞和平鸽”,表达了世界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爱祖国、爱世界、爱和平的意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良好的情感功能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他们的学习气氛、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减力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充分重视,把他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和发展。
众所周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反思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知识、技能既定范围的灌输与强化,严重忽视学生的情感现象。同时缺乏教育应有的理解、关心、引导,致使目前很多学生在情感发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收到压抑和扭曲,并进而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扭曲和受阻。因此,中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这是深化素质教育、开发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探究教学范文第5篇
摘 要:探究式教学要求对师生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文对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进行了论述,希望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角色定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给出特定的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规律,形成新知的过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对师生角色进行合理定位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课堂的发问者,又是问题的回答者;既是学习环节的设计者,又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在这种角色定位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更谈不上思考与体验,只能被动接受、记忆教师给出的结论,导致学生缺乏探究的主动性,其参与、探究、表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探究活动的指导者,淡化教师的主导性,以平等的身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精心选择探究内容,理顺探究环节,把握探究深度
探究式教学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探究内容的选择对学生有无吸引力,有无探究的可行性。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并不缺乏吸引力,学生也愿意关注、讨论,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探究的设计和引导,学生探究无处着力、难以下手。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具体事例,化抽象为具体,找到探究的切入点
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我直接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财政有哪些作用。结果,学生的发言与预设大相径庭。学生对“财政作用”的认识是模糊的、感性的,难以理性表达,更无法用事例加以论证。当再次教授该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一段金融危机中我国保增长、促发展的材料,然后提出了一个探究题:当经济危机来袭,工厂减产、停产,失业人数上升,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时,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带来了哪些可喜的化?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迁移,将感觉抽象、模糊的内容变得具体、清晰起来,降低了探究难度,提高了探究的可操作性。
2.探究内容要突出生活化
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学生较为熟悉的现象引入课堂,由生活案例生成一般性结论,并对一个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力争做到细、全、透。比如,在讲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考虑到本地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请谈谈今年棉花价格的变动情况,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于是很多学生谈到了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的服装出口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对于棉花的需求量降低,价格大打折扣。通过身边的事例,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
探究环节的设计要层层深入,既要有深度,更要注意梯度,将探究目标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例如,我在讲授“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时,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中辽沈战役的例子,设计了几组巧妙的探究题:分析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首攻点选择锦州的原因是什么?在攻打锦州之前我军还做过哪些准备,能不能说首先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在攻打锦州的同时,对沈阳和长春之敌,我军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这样做?解决锦州之敌对解决长春、沈阳之敌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道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由于问题设计的层层深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主次矛盾的含义以及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教师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验到探究成果被人认同的成就感。课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让其自主去探索、去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政治课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即“坚持具体―抽象―具体”的操作过程。坚持贴近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生成结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用理论解释理论或用晦涩难懂及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探究教学范文第6篇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逼真。伴随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更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应看到,物理课程也存在着急需突破的教学“瓶颈”: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不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对物理实验表现不积极,认为实验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模仿操作,缺乏新意。因此,探究式教学的实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课程学习的起步阶段,甚至对学生今后的长期学习都会产生启蒙影响。教师应当通过探究式教学,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索、实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带领下,逐渐学会自己阅读、观察、实验和思考,并主动发问,真正在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物理学的原理。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要点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关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主动投入精力。所以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应用首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焦点,并善于挖掘物理知识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进而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探究物理原理。例如,光学知识比较抽象,但学生对光学变化的不同效果却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如果从实践现象出发,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再回归理论分析,也会取得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第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式教学实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二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指导是基础,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并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主动投入到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因此,教师关键是要教授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物理知识的学习讲求活学活用,无论是电路的设计与连接,还是力学的相互作用,都不是纸上谈兵,学生只有学会自主探究,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
第三,关注对学生的激励。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一种动力的支撑,对学生来说,获得教师的肯定和激励是他们热切盼望的,每个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兴趣,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重新认识自我,进而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遵循兴趣、主动性、激励的方向指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应着力推进以下策略: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寓于生动的情境。理论知识讲解是教学的基础工作,但理论知识具有抽象性,教师应当营造物理知识的应用环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然后再带领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因此,在每一章节知识讲解前,教师应广泛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视频资料,设计饶有趣味的实验。例如,学生刚刚进入声学的学习时,教师可引用宠物店吸引宠物的销售策略,通过播放人无法听到、但动物却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吸引动物前来宠物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无形力量,认识振动“频率”的内涵;或是选取不同乐器的声音,引导学生如何辨别“声色”。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是探究式教学的贯穿线索,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第二,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实验。初中物理在每一章节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内容,但教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打破传统的模拟操作,以主题实验的方式给予学生实践自主探究的机会。主题实验教学可采取分组的方式,由教师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项主题实验任务,教师提出实验问题及实验要求,包括准备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小组成员总结实验结论等。例如,在质量和密度实验中,教师可提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糖块的密度等具有启发式的实验主题,然后小组成员展开系统的探究活动。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成员可上台演示实验过程,讲述实验心得,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第三,加强物理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物理文化实质已经融入在教材之中,只不过文化的“浓度”不够鲜明。但物理文化对学生启发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经过物理文化的熏陶,会进一步增强探究意识,深刻体会探究学习带给自己的收获。物理文化既包括客观的物理研究实验器具,也包括物理学家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教师可在每章节的讲述中增加对物理学家的背景介绍,将物理学原理的发现寓于其中,或是介绍物理仪器的发明历程,使学生认识物理学的浩瀚历史。例如,牛顿对力学的研究历程,阿基米德所处的历史环境等,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借此机会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素养。
第四,以开放式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天生特质不同,对学习也会产生不同的爱好和倾向。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是要以此为契机,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收获探究成功的喜悦。例如,有的学生对焦距成像颇感兴趣,有的学生热衷研究浮力,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科学的激励和引导,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
四、总结
探究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探究教学 实践 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72-01
一、课堂教学中的探究认识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二、实验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是以验证或巩固相应知识为基本出发点来设置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根据给定的实验方案操作,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于给定的实验册中,再填空式地写上可预期的实验结论和解释,就算完成了实验。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参与教学,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辩一辩,去体验,去观察,去感悟,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过程。
1. 以实验的现象发散探究
【探究课例1】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
由此可见,化学实验中的意外现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化学问题,都是进行探究的好素材。通过探究,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 以实验的装置发散探究
【探究课例2】利用一种装置制取多种气体
如:利用右图简易装置通过固体与液体不用加热可制备哪些气体?
三、概念教学中的探究实践
强调“双基”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基本概念都能讲深讲透,只怕学生一知半解,有时会出现过分注重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科学性,过分的精细,从而容易产生从“概念到概念”的偏差,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 以联系的观点探究
【探究课例3】溶液概念的形成
2. 以发展的观点探究
中学化学教学的培养对象是一些其身体、思维、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在发展中的学生,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阶段性和过渡性,培养的目标有助于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建构,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概念也具有其发展性,因此在概念实施探究教学也应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的延伸与拓展。
中学化学中一些发展性的概念可采用模糊教学,不必苛责、“不求甚解”,在教学中灵活把握,才能体现教学的艺术。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善于提供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探究活动中,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方案、意见与别人交流、切磋、沟通,在争辩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争辩中锻炼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不仅体会了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拓展了知识,还能使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 参 考 文 献 ]
探究教学范文第8篇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本文根据个人的一些学习与思考与大家共同商讨。
1、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在以往的教学中,优秀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后进生只成了课堂的观众,这样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探究,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
在小组全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活动,防止一部分优秀的探究者控制和把握着局面,要注意引导同学们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这样的课堂教学给每个学生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机会,都有探究的时间。
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它时机给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活动。
2、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实行探究学习,师生之间必须保持积极的联系,教师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如对探囊取物究的问题来说,要是探究的问题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那当然很好,而且在科学教学中也必须有意识地重视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等到学生通过自己提出好的探究问题之后才能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相反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教程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的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自然的进行,而不必刻意追求一开始实行问题就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三、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探究学习的参加者是主动的,他们必须学会为学习的乐趣而工作,即使是在没有成果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他们有追求学习乐趣而学习的机会,就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教师需要学会把学生的个性、兴趣、技能相互配合起来,也许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懂得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探究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行为,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其它教学方法。正因为此,所以当前形势下,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这一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这种教学方式花的时间长,且有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可能会使课堂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因此,在分数压力下,很容易使教学过程变形。为此,教师首先要摆正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只有这样,才能用好这一教法。以下我针对当前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怕探究时间长,教师处处为学生设定探究目标。
受教学大纲的限制,探究的内容也就基本确定了,所以,有些情况下,教师有必要给出探究目标。但是,并非所有的探究都要如此,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体验,确定探究目标。体验活动可请两位学生分别抓住绳子的两端,然后在绳子的中间挂一个重约5kg的包。第一次两人靠得较近,第二次两人几乎将绳子拉直。挂包时先提醒学生,然后突然松手。再用橡皮筋代替绳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用弹簧秤演示,使定性认识过渡到定量分析,很明显地看到,两个弹簧秤的读数和包的重量并不相等,由此寻找它们存在的关系也就是很自然的事。这不就是我们的探究目标吗?
试想,牛顿对万有引力的探究是他的老师给他的任务吗?从以上事例可看到,教师不能只看到困难,困难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需要。我看过香港的一个电视剧,讲的是一个50几岁的男人追求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的故事。虽来女孩对男人的岁数似乎并未多在意,但是,在经过一段恋爱过程后,男人却主动提出了放弃。为什么呢?因为生活习惯和口味完全不同。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
以上面的探究过程为例,如果不给学生一个体验过程,那么,即使给定了探究目标,学生也没有探究的愿望和热情,学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为真正的动力来自学生的情感,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我想这一点就我们自身来讲也是深有体会的。所以,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2.探究过程中为学生设定探究路线和细节。
探究本身是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探究失败了,让学生有失败的体验也并非是坏事,不仅能从中体会探究的艰难,而且能积累宝贵的经验。教师不应该为这一过程设计好路线图或详细的细节,否则就失去探究的意义了。
例如楞次定律的探究,有的教师为学生设计好详细的表格,这时学生只要按表格中的内容做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作出对比即可,这其中已基本没有探究的成份。当然,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把学生引上路,而不能越俎代庖。实际上数据的处理也是探究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地面上的一群小鸡,我们很难数清有多少只,但是,养鸡场的鸡虽然多却很容易数清,这是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启发,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自然会联想到表格。
“是教育适应学生,还是学生适应教育”,是教师代替学生的思考,还是让学生自己思想?只有教育观念正确,教育思想坚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3.以一连串无探究意义的提问代替探究。
“提问式教学法”曾是我校部级课题研究项目,但是我以为,它与探究式教学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提问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位居支配地位,学生跟着教师的问题走;而在探究式教学中,强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其次,提问式教学法中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有探究的意义。
二、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以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兴趣是探究的星火,是战胜困难的动力,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景。创设情景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体验,例如上面已经讲过的力的合成的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这在物理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如寻找汽车转弯的向心力来源的探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汽车越野比赛中侧翻的视频;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或经历,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通过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而引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如探究加速度概念的定义,可讲一个乞丐买一夜暴富的故事。一方面,为学生理解“不变”“变化”“变得快”“变得慢”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与时间的关系铺平了道路。
2.广泛阅读大量资料,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位艺术家。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仅是一名主持人,而且是一名专家和心理学家。当今时代,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教师面临的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艺术、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因为课堂需要激情,需要贴近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中应对自如。
3.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被应用到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如电子台秤已在商场甚至个体商贩中广泛应用,手机已基本普及,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很快推广,教师应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实际情形中力的分解”的探究中,过去往往只能用橡皮筋、小木棒、薄条形木板做一些定性的实验,现在有了电子秤,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以及压力随倾角变化的情况。我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探究过程得以顺利完成,更为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验证,效果特别好。又如在探究“电场强度的定义”中,可利用电视机、手机等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分辨信号(电磁波)及信号的强弱。
4.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探究打下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的“特别”关爱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以致对生活经验和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直接影响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观察缸豆滕的生长,从上向下看是顺时针绕着竹杆向上长的还是逆时针绕着竹杆向上长的;在没有风的天气,在小河边扔下一小石块,记录水波传到对岸所用的时间,再用大石块重做一次,比较两次水波的波纹大小和水波传到对岸的时间;还可以跟随电工等专业技术人员当一天的助手,并与他们进行交流。
5.指导学生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实验,为探究做好准备。
一些物理意义很重要但在课堂上难做的实验,可以交给学生课后完成。如分配两到三人一组做这样的实验:一人控制住三轮车的龙头,使车不向两边转弯,并使三轮车的两个脚踏板一个在最上另一个在最下,另一人通过绳子在地面上向后拉三轮车的下面一个脚踏板,观察三轮车如何运动,再伏在三轮车的车厢里向后拉下面一个脚踏板,观查此时车又会怎样。
探究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探究教学 实例 探析
说到探究教学,许多教师以为那是中学高年级学生的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不符合实际,也与小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差距。所以大多数教师不主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教学,或者有些教师虽然知道探究教学的好处,也想进行探究教学,但是由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探究教学,或者让学生探究什么,所以,探究教学也只是他们的一种设想而已,没有真正付诸实际。
小学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然而,大多数教师却忽视字词教学,他们认为字词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所以,一般很少在课堂上进行。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小小的字词,却可以做出大文章。有一次,我去上语文课,讲到一个词语“回顾”,我问学生,在“回顾”这个词中,“顾”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不上来。为了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我决定从字的结构入手来让学生掌握这个词的意思。于是再问学生,“顾”有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说两个部分。我又问,根据汉字造字法,“顾”中这个“页”字旁与什么有关系?有的学生回答与纸有关系,有些回答与书的页数有关。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又写了几个字“领”“顶”“颗”“颜”等带有页字旁的字。我问他们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吗?学生回答知道。我又问,这个“顶”字为什么要用页字做部首。学生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我想学生还不知道通过字形来理解字义。于是我进一步解释说,头的最高处是哪儿?大家说是头顶。我又问,既然头的最高处是头顶,可见,这个“顶”字就与头顶有关系,在古代,这个字就指投的最高处,也就是头顶。我们现在用的这个“顶”字,其意义就是最高处的含义。还有许多含有这个字词,请写出几个来。同学们一会儿写了许多。“山顶”山的最高处。“屋顶”房屋的最高处。大家经过这样的分析,对这个字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问,这个“颗”字怎么用?学生说“一颗头颅”中用。为什么头颅要用颗做其量词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我进一步引导,我国古代战争中,战胜的一方为了邀功请赏,把敌人的头颅割下来拿回去领赏,数头颅的时候就用这个字做量词了。“颗”作为一个量词,就用“页”字旁。从上几个字可以看出,在这个页字旁,与头有关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下去进一步搜集有关“页”字旁的字研究。看这些字为什么与头有关系。并要求学生找出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字加以研究,把这个字发展变化的过程表示出来,不知道的可以查看相关资料。为了学生对每个字的发展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研究在这个字在这些词中的含义,把相同的归类,看总共有几种意思,这些字的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词义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怎么发生变化的,找出其中的规律。或然后写一篇小短文。由于受到课堂教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当高涨。探究的欲望也相当强烈。同时由于所探究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容易下手,所以,学生做起来比较顺手。
这一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我们说探究教学,让学生探究什么,我想,对小学生来说,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常用的东西,那些学生常见的现象,让他们深入下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让他们去进行深入的钻研,一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二者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可以经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其次,新课标把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一系列的探究学习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以探究的眼观面对教学中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探究活动,深化他们多所学知识的认识,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同时,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探究教学,就是要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我想这也是探究教学的本质。那种把探究教学看得很神圣,看得有些高不可攀的看法是不正确的。那些大而不当的探究,对学生的来说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对探究失去信心,产生畏难情绪。这一课,学生始终情趣很浓,注意力高度集中。课下,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对问题的认识深化了许多。每个学生都写出了一篇小文章。比如颜色的“颜”字,怎么也跟头有了关系了呢?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很好的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探究教学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说语文是文化,语文的字词句中有许多文化知识的信息,如果我们充分挖掘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也会增加语文课的信息量。同时,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我们说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现代文化中得到延续,在现代文化的传播学习过程中,注重挖掘隐藏的文化信息,这既可以使得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续,又可以提升语文课程的文化品位。所以,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语言背后的文化。
同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去教字词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大多数教师只知道让学生反复地记忆练习,却不知道讲求方式方法。字是认识了,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字的来龙去脉,现在,有人提倡要寻找文化的根,文化的根在那儿,就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在带领学生寻找字根的同时,也寻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根。这不视为一个好的方法。
标签: